#時事星期五資訊不落伍〔12/26-01/03一周大事〕
#政時事
❶ 「不再是生育機器」 阿根廷墮胎合法化寫下平權里程碑
阿根廷參議院於本週三(12/30)以38票贊成、29票反對通過墮胎合法化,往後十四週內墮胎將不被視為犯罪,而假若因特殊因素(如:遭強暴成孕、懷孕會危害孕婦身體)則不受十四週之限制。
於阿根廷,天主、基督教會對於墮胎抱持反對立場,宗教對社會影響力亦十分強大,因此之前數度提出墮胎相關草案都遭遇教會強力杯葛反對而無法通關,使得墮胎合法化這條路,一走就是好幾年。
在此前,因墮胎/協助墮胎將可能面臨刑責,所以每年約有數十萬的女性私下尋求密醫的協助進行墮胎而造成死傷。
❷ 日本疫情惡化 東京恐宣佈進入緊急狀態
因為疫情因素,東京奧運已延宕一年,日本為奧運之順利進行,於12/29開始禁止來自有變種病毒出現的國家的選手入境日本,而日本首相菅義偉及東京奧運委員會主席森喜朗皆表示奧運將順利舉辦。
但日本目前仍出現變種病毒的病患,且疫情疑似因低溫天氣影響,全國一天仍有四千例感染,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昨日向中央申請宣佈緊急狀態,東京奧運是否能順利進行仍為外界關注焦點。
❸ 憂喜參半最終回 英國脫歐下季待續
近來英國屢見於新聞版面,除了變種病毒的議題,則是在臺北時間 2021/1/1 7 點(格林威治時間 2020/12/31 23 點),英國正式脫歐。
自2016年全民公投開始,歷經3位首相,並在一年前確定脫歐。而在去年12/24,英國與歐盟達成協議, 30 日歐洲理事會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雙雙簽署,同一天英國議會亦批准寫入《歐盟(未來關係)法》,再獲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御准,協議自 31 日 23 點生效。
關係到以歐盟框架建立的國際關係,若未進行過渡的協商,英國在脫歐的瞬間將立即面臨經貿、政治、外交關係的滅失。
這次脫歐最終章的協議生效,諸如資料庫的共享、歐盟法院管轄權,跨及移民、旅行、海外旅居、商業、漁業及生活往來大大小小,都將生變故,還需要時間適應及另行磋商。
#經時事
❶ 一則新聞就讓市值暴增4兆元!蘋果跨足電動車市場,它有PK特斯拉的能耐嗎?
2020/12/21,在美股收盤前一個小時,路透發了一則新聞,指出「蘋果將在2024年推出自有品牌的自動駕駛電動車,並且使用自主研發的革命性電池系統」,此消息一出新聞一出,蘋果股價立刻上漲超過1%,而且迅速引爆其他媒體大量跟進的報導,隔天開盤後,股價再度大漲6%!
剛巧電動車龍頭特斯拉被納入標普500指數成分股,過去3個月股價大漲3成,年初至耶誕夜累計暴漲669%,不少投資人已經認為此波行情來到高點,進行獲利了結,恰巧蘋果公司此項消息一出,「放空特斯拉,買入蘋果公司的股票」,便成為許多基金經理人的操作方式。
兩天之內,蘋果股價竟大漲6%,市值增值台幣約4兆元;與此同時,特斯拉股價下跌8%,市值減少了530億美元(約台幣1.5兆元),採取「賣出特斯拉、買進蘋果」的短線對沖基金,兩天就有超過14%的套利空間,荷包賺飽賺滿。
特斯拉在2003年7月成立,一直到2020年的2月,總共花了16年又6個月,公司的總市值才突破1400億美元。而一則未經證實、蘋果公司畫個遙遠大餅的「2024年造車」新聞,短短兩天所創造的財富,竟然等同於特斯拉16年半的努力積累。
只能說本身體質不錯,具有歷史的大公司,利多消息一出,造成正面衝擊的幅度遠遠大於我們所能想像。
❷ 歐中全面投資協議談判七年,年底宣布完成協商!
12月30日,歐盟與中國達成談判七年之久的歐中全面投資協議(CAI),雙方自 2013 年開始談判,中途曾因人權、產業衝突、歐洲政治問題而僵持多年。
歐盟與中國本就互為重要的貿易夥伴,因此雙方一直有共識要談投資協議,來保障投資利益。根據 2019 年的資料,歐盟是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二大進口來源地、最大出口市場;中國是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第一大進口來源地、第二大出口市場。
歐盟委員會表示,該協議將有助於促進永續發展,並消除歐盟國家投資中國特定行業的障礙,擴大歐盟投資者進入中國保健、金融服務和電動車市場的管道;同時使中國的製造、建築、廣告、航空運輸和電信業向歐盟企業開放。
然而,雖然中歐雙方完成簽署,也僅是通過歐洲聯盟理事會,後續仍需幾個月時間轉為法律條文,並經過歐洲議會的批准,才能正式生效。外界預估最快於 2021 下半年,甚至拖到 2022 年才有可能生效。
❸ 新冠肺炎各國大撒幣 狂燒386兆救經濟還是債留子孫?
2020年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全球大部分地區經濟景況低迷、勞動力下降,為了在經濟面力挽狂瀾,各國政府就算借錢也要大撒幣。根據統計,全球在2020年投入約新台幣 386 兆元救經濟,其中,第一名為美國砸了 110 兆,次之為日本的 83 兆。
然而各國政府都有錢到可以瘋狂干預市場救經濟嗎?除了印鈔票之外,這些撒幣有一部分是來自於借款,這時候問題就來了,這堆債務未來該怎麼處理?而且目前看來,各國的「救經濟」行動還會再持續一陣子,那麼這堆負債究竟是救經濟還是債留子孫的問題也將浮上檯面,壯士們有什麼看法呢?